真的古镇,敢于直面见星的屋脊,敢于正视无人的街区
往年每逢假期,都会安排出行,或近或远,美其名曰带娃长长“见识”。这次跟领导诡辩成功,留在家乡,把家乡的景区、古镇走心的体验一遍。
白蒲来由
蒲草,一年生草本植物,常生于溪泽,整体晒干为白色,某地因盛产蒲草,名为“白蒲”。
然而我好奇的想见识一下何为蒲草,搜索到图片一看,立马想到儿时,将晒干的蒲棒点燃了拿来驱蚊。这绿色的条状可以编织成草席、草鞋之类,这么看来本地旧时确实是盛产蒲草,虽然现在已不多见,只是记忆中这个晒干应该是黄褐色,与遍体白色好像不太符。
继续搜罗另一种说法
南通,这地方本是海湾,又正好位于长江入口海,常年泥沙沉积,积沙成洲,扶海洲、胡逗洲、东布洲等。汉武帝时,西北部属于海陵县管辖,西汉起至五代,才形成了南通最早的产业——盐业和渔业。一直到隋唐,胡逗洲(南通城区)才开始煮盐业,这么说南通是旅游荒漠也算情有可原了,没有崇山峻岭,没有碧海金沙,没有人文历史,原生态旅游的几大项全不占,难为南哥了。
因为地理形成的原因,长江水夹带大量泥沙流入海洋,水色浑浊呈灰白色,将这现象被称为“白水”。再者因为临近海滨,从事煮盐活动,盐白如雪。
刘濞,刘邦的侄子,后来被封吴王,也是七国之乱的那个。在位期间,大力发展盐业经济,并开凿运盐河以促进盐业运输,在江海交汇处修建了“白浦堰”,抵御海潮,保护内河航运和盐业生产。
“浦”和“蒲”在古代有时可以通用,随着历史的发展,“白浦”逐渐演变为“白蒲”。
I believe this。
古镇小巷
平时也去过一些古镇,不说千镇一面吧,大部分都是被商业粉饰的现代建筑套一层旧时的皮,轻妆汉服配着景区拍的照片,可以称之为古风照片,但这只是古风,所以有些古镇被商业气息包裹,走马观花间只能感受到表面的古风,而非真实的古韵。”
白蒲史家巷,我查找了一下历史,民国前没有明确的记载,史家巷1号门旁修订着一块牌子,记录着关于该巷子最应该铭记的历史。
侵华日军如皋史家巷慰安所旧址位于白蒲镇勇敢社区史家巷1-3号。1938年3月18日晨,日军占领白蒲后,在原北石桥东巷中兴旅馆房屋20余间,改造为“白蒲慰安所”。是如皋保存最完整的日军“慰安所”旧址之一,也是唯--处被在世时90岁的白蒲镇“慰安妇”周粉英老人(2008年7月去世),于2007年5月当场指认史家巷1-3号为当年慰安所建筑。史家巷的慰安所是二战期间日军在如皋地区设置慰安所的铁证是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重要罪证,也是如皋地区唯-一处保存完整的日军慰安所旧址,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巷长二百来米,宽约三米,巷内建筑多为明清时的风格,青砖黛瓦,砖雕、木雕精美,多为“一进三堂”或“一进五堂”的格局,我初进小巷,正逢一位大叔拖着一截断枝,枝繁叶嫩,从其中一间宅地出来,我随身走进,里面小路交错,曲折幽静。石板路面,经历了无数脚步的碾压,早已磨得光滑,落叶散落其间,青苔在缝隙间肆意生长,为画面添上唯一的生命力。墙壁斑驳,许是年久失修的无奈,却也流露出历史沉淀的痕迹,名牌显示的是明清,沿六角门框向内望去,蓝色的“戴尔电脑”显得特别活跃,试想明清的古人站在同样的位置,是否会相信多少年之后会有电脑这个物件。此时,与古人在同一个天与地围绕的幽静空间,我幻想出去的时候,会不会外面已是明清?
市大街,街宽四米,始建于宋代,曾被称为“宋街”,曾经是白蒲古镇最宽大、最著名的街道。我不太记得我姨妈和舅舅是不是也这么称呼这条街了,小时候每次放假都会到舅舅家来玩,因为三个堂兄弟一般大,那时的暑假不像现在作业、兴趣班包围,我们几个暑假都会在一起过,经常跨上自行车直奔市大街,为什么?因为有游戏厅,还有各种零食小吃店,隔壁还是当时唯一的电影院。明清时期这里也是商贸云集,中药铺、典当行、日杂货应有尽有,私塾、祠堂等文化建筑星罗棋布。与往日不同,现在这里没有了喧嚣,各家装饰了历史名牌紧闭双门,与史家巷不同,这边一半已经修整为现代风的古风建筑,一半年久失修的原始风格,*断壁残垣,*风雨直落室内,自然已无人居住。
横过一条小巷,是与市大街平行的秀才巷,秀才巷一样长两百多米,宽三米,两侧为深宅大院,但多为书香门地,据简介记载,当年浦塘子弟,黎明即起,书声琅琅,既昏不辍,秉烛夜读,蔚然成风。屡登科场,或历试而冠其曹,或连举而魁其榜,因此,这里被誉为“秀才巷”。与史家巷不同,秀才巷如今还充满着烟火气,晨起买菜而归的老人,偶尔的自行车铃声横穿南北,与巷间传来的本地方言,呼应得相得益彰。手工黄酒的招牌立在墙头,宛如镇守巷子的一面战旗。
凉风佛面,满巷的灯笼微动,巷口的街区早已张灯结彩,艳红的KFC此时显得特别应景,我想等一个烧烤车的烟火气,奈何没有给我机会。手表的闹钟响了,小朋友要下课了,这是网传最南通的特产。
后话
前一天,当我站着看驷马桥巷的历史简介时,感觉驷马桥应该有十米左右的桥面,但在晚上看到历史地图时才发现,它其实就像我们现在公园中的一座小桥,古人却因这样的小河而倍感困扰,而现代人或许只需一个下午就能将其填平。
插曲
驷马桥巷和秀才巷尽头的对面,是一个几层高的小商场,顶楼是停车场,我脑中思索,这好象是一个绝佳机位,挎着包直接上顶楼停车场,同电梯的还有另一个去停车场取车的顾客,电梯门开我直奔楼边,结果那边那一排,一辆车也没有,那哥们在后面楞在原地看了我一眼,当我拿出相机的时候他释然了,换成我尴尬了。。。
最后
古镇自己走走挺好的,旅游没必要!